深化“林长+”协同治理
书写“两山”理念法治实践阿坝答卷
孙福华
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党委书记、局长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关键在于构建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林长制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两山”理念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制度性转化和实践性深化。
阿坝州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重要,生态资源丰富,林草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2%。近年来,阿坝州坚持以林长制为统揽,将法治思维贯穿生态保护全过程,用制度刚性守护绿水青山,以协同治理激活生态价值,走出了一条“以法治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两山”转化之路。
织密法治防护网络,筑牢“两山”守护根基
针对阿坝地广人稀、生态保护治理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实际,我州以系统思维构建“林长+”责任体系,为“两山”转化筑牢制度基础。一是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范林长制全体会议、办公室成员会议、成员单位联系协调会议等制度,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创新网格管理模式。持续拓展“一长三员”(林长+监管员+执法人员+护林员)机制,试点“林长+矿长”区域联防联控,推行“林长+杆(线)管护员”包干责任制,构建上下一体、左右协同格局。三是强化法治协同。重点建立“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创新“熊猫家园·生态警务”模式,将依法治理理念贯穿始终,把包村警员落实到最小单元,有效填补森林公安转隶后一线执法空白,实现生态资源依法管护责任链条“无缝”对接。
激活协同治理合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聚焦生态保护治理全过程监督和违法行为“禁而未绝”问题,以法治思维赋能林长制落实,为绿水青山构筑坚实法治屏障。一是深化区域联防。持续深化川甘交界6县林(草)长联防联控机制,共护边界生态安全。二是打造法治品牌。倾力塑造“鹤翔兰萨”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品牌,示范建立卧龙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提升专业化法治保障水平。三是整合治理力量。有效推动公安司法等专业力量靠前盯防,整合带动1.2万名基层巡山护林员等社会力量终端覆盖。2024年,全州办理林草行政案件立案234宗,确认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47件,同比下降81.8%。近两年,累计开展“绿盾”“清风”等专项行动50余次,网格巡护员动态巡护执法9万余人次,现场协调解决生态问题2200余个,法治效能显著提升。
压实长效管护责任,彰显 “两山” 实践成效
阿坝以底线思维做实“林长治”,严格执法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确保生态保护成效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一是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运用“三单一函”(提示单、督办单、整改单、提醒函)、专项督导、挂牌督战等手段,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估机制,力戒形式化、表面化。二是推动问题整改。全州3800余名林长在岗履职,扎实开展资源巡护管制,有力推动24项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三是服务发展大局。依法协助办理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项目使用林草湿地320余宗,协调办理重大项目进入保护地审批45项,深入排查整治重点区域火险隐患690余个,在严格保护中保障合理发展需求,加速“生态之绿”向“发展之势”的转化进程。
实践证明,深化“林长+”法治协同治理,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更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面向未来,阿坝州将坚决扛牢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深化林长制改革——
聚焦“国之大者”强担当: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林长制作为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抓手,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林草领域一贯到底。
聚力“协同治理”求突破:深化拓展“林长+”法治内涵,推动执法、司法、公益诉讼、基层力量在生态前沿高效联动,构建全要素立体法治屏障。
聚势“绿色转型”促发展: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阿坝新画卷,为建设大美四川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