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熊猫局长手记|贾生甲:“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的共生之道

“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的共生之道


贾生甲

眉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党组书记、局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的主体区域,是被《中国国家地理》授予“最美桌山”称号的瓦屋山。这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被誉为“水的世界、洞的天下、花的王国、雪的摇篮、云的故乡、动植物的博物馆”。近年来,眉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保护、探索社会治理、推进文旅融合,努力推动眉山片区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实施生态保护,为大熊猫撑起强大“保护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清退矿山水电,实现“人退猫进”。为了给大熊猫及其伴生动植物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眉山片区共关停采矿探矿权21宗,拆除水电站53座,恢复生态植被338亩,植被恢复率100%。“人退猫进”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初衷之一,大熊猫、毛冠鹿等野生珍稀动物“入住”5处人工模拟巢穴,村民偶遇野生动物的次数更多了;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自2021年起购买了野生动物肇事致害商业保险,截至目前已累计赔付526起68.59万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生态修复,保护“熊猫秘境”。眉山片区邀请省林草局、高校和科研院所生态修复方面的专家就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如何有效修复受损栖息地开展实地调研、专题研究、专项调查,确定了亟需修复的栖息地中度、重度退化区域;探索“向上争取+地方配套+公益参与”机制,争取中省财政资金、引进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社会捐赠资本累计2500万元,栽植苗木120万株,修复部分退化和受损栖息地2.2万余亩,保护自然秘境,进一步增强储碳、蓄水、保土能力。


构建智慧平台,打造“守护天网”。争取中省财政资金1400万元,在眉山片区全域构建5.8G自组网,布设双光谱重型云台监测系统9套,安装适时传输红外相机和固定位取卡红外相机120部,设置气象因子监测点5套,建成集监测指挥、综合管理、智能监测、无线传输等于一体的智慧监测系统,同步接入洪雅县林业、国有林场和瓦屋山智慧景区系统;购置长航时无人机1架、小型无人机10台,建设无人机机巢5个,初步实现公园辖区森林火险、资源动态、野生动物活动实时精准监控,织就一张全天候、立体化的生态守护“天网”。


探索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国家公园品牌,持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熊猫家园。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1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实施核心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调查监测、大熊猫主食竹资源调查与评估等项目,形成成果报告22个;共建“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为眉山片区野生动植物保护、野外监测等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开展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4期200多人次;与成都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开展交流合作,争取社会捐赠资金500万元,实施首期“熊猫家园守护计划”。


深化源头治理,共筑生态屏障。联合成都铁路第二运输法院、洪雅县法院和林长制办公室,共同发布《关于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跨区域环境资源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依托入口社区、瓦屋山景区挂牌设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森林法官工作站”“共享法庭”;与雅安、乐山毗邻国家公园的2个乡政府和4个村委会签订《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毗邻“雅眉乐”三地交界区域园地共管协议》。定期组织公检法和行政执法部门,通过“流动法庭”“坝坝会”“法治巡村”等形式,开展禁止非法采挖野生植物专项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和法治宣教等,筑牢眉山片区生态安全屏障。


守护美丽家园,共享生态红利。与国家公园周边8个村(社区)签订《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协议书》,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利益和保护共同体。每年争取中省财政资金,按每亩16元标准,补助国家公园范围内8.15万亩非国有公益林。积极组织国家公园周边生态企业,参加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林业生态产品展销会等,2家企业6批次原生态产品授权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标识。设立公益性岗位,自2021年起聘请70余名原住居民担任生态巡护员,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疫源疫病防控等综合技能专题培训,提升巡护保护能力,让国家公园周边的原住居民实现“护林”和“增收”双赢。


推进文旅融合,全力打造全民共享“熊猫乐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硬件提质升级,打造沉浸式生态体验场景。近年来,眉山先后投资近20亿元,强力推动国家公园及其周边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智慧访客服务中心、四川省首家穿透式自然借景熊猫博物馆、复兴科普宣传中心等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场所,建设8条特色自然教育解说径、18条生态体验步道,布设500余处智慧导览系统,构建“步移景异”的立体教育空间;188名自然导师引领自然体验;引入专业机构共建瓦屋山自然学校,打造金花桥星空露营地等特色载体。眉山片区年接待访客近100万人次,获评“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称号。


品牌活动塑魂,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眉山是“三苏”故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秀美,具备文旅相映生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围绕“最美桌山”和雅女湖边住,一体推进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瓦屋山——雅女湖景区拓展冰雪运动、国际观鸟体验活动、水上运动、全山徒步、飞拉达攀岩、环湖自行车赛等新场景,打造“世界最美桌山·西部疗愈天堂”康养度假名片。积极开发大熊猫研学精品路线,围绕瓦屋山等区域打造的生态体验与大熊猫研学精品路线,入选大熊猫国家公园5条生态体验精品路线之一,形成“生态教育+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示范引领显效,树立国家公园建设新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及其入口社区,实现从传统旅游向文旅融合转型跨越,连续多年举办“因熊联萌”冰雪嘉年华、国际观鸟季和自然教育周活动;桌山之巅,全国首个女性专属户外IP赛事——2025“蜀山木兰行”追梦挑战赛热血上演。眉山片区获评7项国家级示范基地称号,瓦屋山作为重点建设的14个自然教育基地之一,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范(2023—2030年)》。2023年成功创建“自然书屋”文化地标,生态体验区访客满意度达98%,带动周边社区增收超亿元,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以山川为卷,以行动作答。未来,眉山片区将继续以最严密的制度、最先进的科技、最深厚的民生情怀和最开放的共享姿态,实现保护与发展互促、文化和旅游相融,精心守护熊猫家园,为构建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更为坚实的眉山力量!